MetaStar | Metabit 的“冰与火之歌”

新闻中心

2022.02.28

导语

手握 ICPC 亚洲区六枚金牌的F同学,是“冰与火的奇妙组合”:他拥有坚冰一般的硬实力,曾大规模重构 Metabit 全球交易系统,是当之无愧的绩效第一;作为团队的一份子,他像一团温暖的火焰,以出色的领导力、幽默的谈吐及一手高深莫测的德扑牌技,成为深受认可的团队骨干。很多 ICPC 选手都对 MetaCamp 2021 有深刻印象,但很少伙伴知道F同学就是 MetaCamp 比赛的神秘出题人之一。

我们与这位量化行业的“前”竞赛选手聊了聊,关于竞赛、工作、团队,以及很多小伙伴已经开始期待的 MetaCamp 2022。

「超级代码能力者的冰山模型」

Q1. 作为一位竞赛领域的佼佼者,最初为什么会进入量化行业?

这其实是一个蛮有意思的选择。我从北邮毕业之后入职 Google,来 Metabit 之前我的赛道是自动驾驶。当时很偶然地,我和一个朋友聊天,他分享了“量化”这件事;我自己也注意到,在过去 5 年内身边有许多出类拔萃的好友进入了这个行业。我当时很好奇,为什么这个行业能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涌入?于是我花了些时间调研了国内外的量化行业。我的结论是,量化首先有充分的挑战(无论是在策略还是在工程领域),仍然有许多值得探索的方向,你甚至可能通过技术来改变做量化的一些方法。另一方面,国内的量化行业也处在上升期,你的个人回报和职业前景是可预期的。这个过程中你做的任何东西可以直接在市场中得到体现,整个 feedback loop 很短。这两点使我最终决定加入这个风格迥异的赛道。

Q2. 国内有相当多知名的量化对冲基金公司,你为什么选择了当时刚刚回到国内的 Metabit 团队?

在选择一个公司时,最重要的就是看“人”。那段时间我了解了国内各个量化团队,Metabit 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靠谱。首先,在当时既有的策略及市场表现上,Metabit 已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。同时,我和 CEO 鹏飞、CTO 鲜染聊下来,能感受到大家做研究、做工程的方法论,和我自己的很多想法是高度契合的,这是吸引我加入的重要因素之一。还值得一提的是,Metabit 与许多传统私募基金不同,由于很多成员们拥有硅谷背景,Metabit 非常重视工程师文化,且保持真正的开放合作、平等交流的氛围,这样的文化注定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工程师加入。

Q3. 你的优秀受到了大家的高度认可。回顾学生时代,你觉得哪方面的能力锻炼是最重要的?

ICPC 这样的计算机竞赛,要求选手能高效解决算法问题,同时考察代码水平与团队合作,这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能力。对于一个工程师而言,最重要的必然是代码和工程能力。无论是互联网还是量化行业,从技术的角度来看,底层基石是类似的,不同的赛道其实并非需要跨越深不可测的沟壑。设计足够好的架构以支撑大体量的系统运转,需要充分的技术经验与积累,而这些技术、知识和经验是可迁移的。合作能力也不可或缺。以前的竞赛在 5 个小时内,团队的 3 名成员需要共同使用 1 台电脑,如何分工与合作就成了关键问题。平时集训队的训练和选拔更是如此。对于现代的科技行业,想单打独斗就做出巨大成就,这样的机会已经越来越少;而如今的量化也并非简单成就于某个特定的人或想法,它需要多团队的协作,策略才能不断迭代改进。有时候是新的 idea 触发了更多算法和工程上的需求,有时候是更大规模的算力反过来解锁了新的策略改进,不同团队通力合作,才能让这个循环长期可持续地迭代下来。技术能力是漂浮在洋面上的,能够通过不断练习得到提升;而包括合作能力在内的 soft skills 是深藏的“冰山以下部分”,尤其是在团队逐渐壮大、项目更加复杂时,它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

「金牌选手的热爱与传递」

Q4. 你本身是 ICPC 亚洲区六次金牌得主,也是 MetaCamp 2021 的出题官和重要组织成员之一,Metabit 举办这个比赛的想法是如何产生的?

我们一开始想创造一个能够让同学们现场交流切磋的机会,并且让大家了解量化、了解 Metabit。很多竞赛选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代码能力可以发挥很高的价值,所以我们就提出“要不就直接搞一个算法竞赛”。当时量化行业没有别的公司办过面向大学生的个人算法竞赛,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。之后组委会一起全力合作,我负责比赛题目,其他组织者负责活动形式,最终我们给了所有参与者极佳的参赛体验。后来不管是参赛选手还是其他圈子的朋友们,都给予了我们很高的评价。今年我们还是会接着办,希望能够办成一个里程碑式的比赛,让更多同学了解量化这个赛道,也帮助我们招聘到更多更优秀的候选人

Q5. 很多朋友对于 MetaCamp 2022 已经开始期待,现在可以剧透一下吗?

去年我们在正式比赛结束当晚举办了德扑比赛,确实好评如潮,甚至我听说 ICPC 的圈子里大家也都口耳相传,有些同学还开玩笑说:“比赛只是副本,德扑才是最终 BOSS。” 我们今年还会保留德扑,而且会办得更好玩!这次我们有更长的筹备时间,以及更充足的预算(懂的都懂)……敬请期待

Q6. 说到德扑,就不得不提到你的 Metabit “德扑 ACE ” 地位,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平时公司里的德扑 time 吗?

去年我获得“德扑冠军”,还是有运气成分在的(旁边的同事:凡尔赛 · F)。

德州扑克考验一个人的心态和决策能力,但对于我们来说,它最重要的还是好玩!这也已经成为我们团建的一种方式:每周我们的很多小伙伴都会一起打德扑,包括全职的同事和实习生,活动后大家还会去美餐一顿,总有人会为你买单~

「团队领导者:冰与火之歌」

Q7. 作为团队的负责人,你是怎么帮助大家平衡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?

有些人认为个人与团队的目标有时互相冲突,像冰与火一样两不相容。但我理解这正是团队负责人应当优先解决的问题。在激励团队的时候,还是需要事先对齐每个人和公司的目标,探讨两者的交集,让大家都能了解自己工作的 impact 在哪里,并且能因为这些 impact 获得相应的激励。

每项工作的优先级应当是所有人认知一致的,大家朝着相同的目标前进,自然就能做“对的事情”,团队也得以更加凝聚,不会在 top-down 还是 bottom-up 当中挣扎。在这个基础上,如果个人的目标也达成了,他能拿到真正属于自己的 credit,那么大家就更有动力把事情做好,团队自然也会因此受益。

Q8. 作为深受大家喜爱的 manager,你认为领导团队的秘诀什么?

首先还是如之前所说,要保证充分沟通、信息透明。早期我刚加入公司的时候,不同团队成员长时间坐在一起工作,保持了非常高频的信息同步,使我们很短时间内就从 0 到 1 上线了 Metabit 第一个 A 股策略。即使在后来人员规模扩大了一些之后,我们在小团队内仍然保留了这种高频同步、快速响应的方式,来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。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,每个人都清楚自己对于团队的贡献,大家的凝聚力也会更强。

同时在技术上要尽可能追求极致。对待每一个服务、每一篇文档、每一行代码保持高标准,对个人能力保持高要求,长期来看对于个人和团队都是有利的。我们坚持做很严谨的 design review 和 code review,这种训练对个人的成长很有帮助,大家逐渐积累能力来解决更多更大的问题,公司的技术能力也会水涨船高。

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,我们尽最大可能让其他团队的人一起参与项目,一起把蛋糕做大,一起分享成果。不同团队之间彼此更加了解,互相信任,在具体推进时效率也会更高,也能碰撞出规模、影响力更大的项目。

「结语」

据F透露,Metabit 团队正在研发一个超大规模、超大体量、超低延迟的新一代交易系统,以实现 24×7 无人值守的实盘交易,覆盖全球所有市场——这是一个对技术能力充满挑战的巨大项目。Metabit 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,以开放的框架、平等的氛围、自由的发展空间和完整的 mentor 计划,迎接下一位 ACE 王的诞生。

We are researchers & engineers.

We are researchers & engineers.